王 序
中華戰略學會王理事長文燮
「日本陸海空軍及補助部隊將領率所有部隊向蔣委員長無條件投降」、「當即服從蔣委員長之節制並接受蔣委員長及其代表何應欽上將所頒發之命令」,這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日本在南京向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委員長代表—何應欽上將投降;降書內容之前提。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對華野心侵略,不斷製造事件,直至民國26年盧溝橋事變,終於激發中華民族誓死抗敵的堅定意志。時任軍事委員長的蔣公,在廬山昭告:犧牲已到最後關頭,唯有人地無分、抗戰到底。領導全民無懼流血犧牲;奮戰到底下,經過八年浴血抗戰終於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抗戰期間,國軍以劣勢裝備與日軍浴血苦戰,其中大型會戰22次、重要戰鬥1100次、小型戰鬥3萬9000次。國軍傷亡322萬官兵,包括268位將領殉國,其中上將6人、中將57人、少將205人,還包括共軍將領。無辜百姓死亡人數超過2000萬人,財產損失更是不可計數。八年抗戰是一個關係國家存亡、深刻影響國際情勢的重大歷史事件,戰爭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傷亡之重、影響之深,也都是空前未有。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大轉折,如沒有八年抗戰,就沒有中共的重新壯大,不管是基於國共鬥爭的歷史恩怨,或是出於建構歷史正當性的需要,多年來大陸當局始終刻意拔高中共在抗戰中的作用,貶低甚至長期不提國軍的犧牲與功績。教育與宣傳上,都說抗日戰爭是共產黨打的,國軍完全沒份。八年抗戰是誰打的?這個重大的歷史課題,兩岸政軍學界爭論已久。
中華民國政府是抗戰主體,主導抵抗日本侵略;抗戰史是建立在國家主體上的,蔣中正委員長領導抗戰勝利,此一歷史事實不容大陸扭曲。2005年,胡錦濤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大會上,才指出「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雖然對國民政府抗日已經提出較多的肯定;但以「兩個戰場論」解構抗日戰爭史,還是有很多偏離史實之處。但是今年以來中共在抗日戰爭論述宣傳策略上,又進一步一分為四,國家整體抗戰被解析為「正面戰場」、「敵後戰場」、「東北戰場」與「民間及外國戰場」,刻意再漠視抗日史實,混淆抗戰真相。
國民政府抗戰之持久戰略;改變日軍原本由北向南的主作戰線,並以重慶為主要抗戰基地的重要戰略指導,奠定抗戰勝利的基礎。同時蔣委員長抗戰到底的意志是重要關鍵因素。從我國軍史政單位之「抗戰史檔案」、日本防衛廳編撰「日軍對華作戰紀要」等檔案及相關史料,都清楚印證抗戰歷史,史實就是我國民政府蔣中正委員長為盟軍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是國際公認的抗戰領導人。
《中國抗日戰爭真相》一書中,對抗日戰爭過程已有各方面之要述,大多數戰役,特別是主要戰役,都是國民黨軍隊在第一線浴血奮戰。唯共軍在敵後經過八年與日軍的游擊之後,其根據地內正規軍竟由出師時的4.6萬餘人,發展壯大到抗戰勝利時的120萬餘人,民兵更多達268萬7千餘人,正符合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策劃之「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之抗日發展方針。但中國共產黨自稱領導的敵後戰場,廣泛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爭,八路軍、新四軍、華南遊擊隊,到底發揮了多大作用?中華戰略學會喬理事所撰《危機與轉機:抗戰時期中共實力之擴張》一書,就中共何以在民族抗日主張高漲的情勢下,仍能積極致力於其軍、政、黨的發展,而其黨中央之態度和指導為何?又其使用之策略與手段方法是什麼?就國共兩方所呈現之當代史料,經過探討分析給了我們正確的指引。
本書豐富之史料指出,中共在共產國際指示下展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運作,七七抗戰開始,在共黨的請求下政府收編共軍,並向政府提出「四項諾言」。但對其內部則是說;「這些讓步與妥協,是為了要使本黨取得全國範圍公開活動的機會,千百倍的去擴大黨的政治影響與組織力量,進而爭奪在民族革命運動中的領導地位」。接著在其「洛川會議」中強調:「利用原有民團、保安隊、壯丁隊、義勇軍等,實行組織群眾、武裝群眾,並取得其中的指揮的地位。」,「以抗日積極分子的面目,參加到政府與軍隊中去,並取得其中的領導地位。」,「同各黨各派的鬥爭是任何時候不能放棄的。」,「爭取黨的公開,鞏固擴大黨的秘密組織。」
八路軍依決議;是先照軍委會命令和戰區之戰略意圖統一行動,並在作戰初期,爭取若干表現,以擴大宣傳和影響。戰局逆轉時,即單獨行動,分散向各地區發展,並「以獨立自主的遊擊戰,在敵後爭取民眾、擴大武力,建立根據地」,執行黨之作戰方針。同時說明;「我們外面雖是白的,內面還是紅的」。我們改了名義,要他們發給我們的軍需軍餉,我們處處佔著便宜,絲毫不曾變成國民黨的軍隊。凡有不利於八路軍的命令,概用各種藉口,予以推託。這就是中共要求參加國民政府抗日戰爭的黨內態度及作戰指示。
至於抗大「中共黨的策略路線」課程中也說明,抗日使其「爭取廣大的群眾,擴大紅軍,進行加緊黨的組織。」,「才能擴大實力,保護蘇聯無產階級的祖國」,「採取轉彎抹角的進攻策略,準備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民主共和國』是我們的戰略口號」,才能推倒國民黨政府。中日之戰,是本黨發展的絕好機會,我們的決策是「七分發展,二分應付(國民黨)一分抗日」。這就是中共利用抗戰擴展勢力之總方針,「這一決策,可分為三個階段來實施,先求生存發展;再與國民黨取得力量平衡,待建立華中根據地後,向國民黨反攻」。自此,八路軍、新四軍以消極態度敷衍抗日,積極擴充實力為任務,並在各地設立非法行政機構,割據地方,破壞政府行政組織。
也就是首先讓國民黨先打日本,他略做一點打日本工作,第二步讓國民黨單獨打曰本,自己乘機專事擴充實力,使國民黨勢力削弱,當日本被打倒時,國民黨亦被打倒,勝利的是中共,中共再由參與資產階級革命轉到無產階級革命。此後八年抗戰,共黨共軍即完全遵循此一路線行動,因而共軍得到了迅速的壯大和發展。
二十九年下達的「活動綱領」,要求做到擴充軍隊、發展黨務、擴大地盤之三大目標。百萬擴軍、百萬擴黨、千萬囤糧、萬萬積金之四大運動。而其所謂游擊戰並非獨立戰爭形式,仍須於游擊戰爭之同時進行;包括思想、組織、群運、經濟社會等廣泛政治鬥爭;積極宣傳抗日,揭示民族旗幟,組織民眾團體,達成擴充軍隊,發展黨務,奪取地方政權目標。
上述史料;揭開了中共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施展其「既聯合又鬥爭」之統戰策略與方針,若進而從本著作相關領域:游擊戰與根據地;宣傳鼓動與群眾路線;擴展手段上之組織群眾、搜繳民槍、建立政權、自衛隊正規化與參軍、策反「友軍」,「對國民黨要比對日本更緊張的進攻」等作法,其策略思維之縝密周詳,政治環境之前瞻佈局與掌握,幹部之貫徹黨中央意圖,在無形戰力的戰爭面經營上掌握了優勢,確實值得我等去注目。
換言之;已為政府戡亂的失利埋下伏筆,此雖為七十年前之史實,但當吾人環顧當前政府政務治理面對的狀況及兩岸關係之互動形勢下,本書值得國家安全主事者與相關研究學者去回顧一下,溫故以知新,特為之序。
民國104年8月15日
寄上本書封面、中華戰略學會王文燮理事長所提序言於附檔,請送空小校友會網上參考,此書也讓走過當代之人物,及對有意瞭解中共在大陸之迅速擴展;政府政局及軍事之潰敗;無形戰力優勢失去之所在者,提供探討之方向。
此論著曾獲教育部「現代史論文著作獎」,將其出版;同時了卻恩師郭華倫教授當年予以出書之叮囑。
金鷗
已細讀全文
ReplyDelete新瞭解